工业机器人产业链全景图:市场由国外四大家族主导国产替代前景广阔
作者:杏彩体育官方地址>    发布时间:2024-09-20 01:52:23

  》,提出到2025年,我国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应用新高地;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年均

  《“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的出台,让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速度加快。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机器人全行业营业收入超过1700亿元,工业机器人产量44.3万套,装机量超过全球总量的50%。本文展示一下工业机器人产业链全景图。

  工业机器人产业链上中下游分别为核心零部件、机器人本体制造和系统集成,其中本体厂商位于工业机器人核心环节,本体厂商往往上中下游全产业链布局,除减速器外购,伺服系统及是本体厂商核心技术,一般均为自制。减速器环节普遍外购,代表性厂商包括RV减速器的纳博特斯克、双环传动、中大力德,谐波减速器的哈默纳科、绿的谐波、大族、来福等。

  2022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国产化率仅36%,2022年四大家族在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占率39%,长期处于垄断地位的是四大海外巨头,分别是日本的发那科和安川电机,以及瑞士的ABB、德国的库卡。

  其中发那科/ABB/安川/库卡在中国销量分别为4.3/2.3/2.3/2.2万台,市占率达到15%/8%/8%/8%,合计占比40%,而同期我国工业机器人龙头埃斯顿/汇川技术机器人销量市占率仅为6%/5%。

  国产化率较低的环节成长空间大、壁垒高、盈利能力较好,总结来看,将国产化率较低的环节总结为三个关键词:大六轴、汽车3C、焊接。

  (1)大六轴:2022年国产化率仅17%,埃斯顿引领国产替代。工业机器人可分为大六轴(>20KG)和小六轴(≤20KG)机器人、SCARA机器人、Delta机器人和协作机器人。大六轴机器人为最大品类,2022年销量占比35%,预计价值量占比达40%-50%。由于大六轴下游主要应用在汽车行业,并且装配、焊接、装卸等对于机器人载重、精度、稳定性要求较高,主要被传统四大家族垄断,2022年大六轴国产化率仅17%,远低于平均国产化率35%。在国产化率较低、壁垒较高的大六轴环节,国产龙头埃斯顿走在前列,2022年埃斯顿大六轴占公司机器人销量46%,行业份额达8%,引领国产替代。

  (2)汽车3C:国产品牌由光伏、锂电等新能源下游,拓展至传统3C、汽车。汽车及3C为工业机器人最大下游,2022年两个行业机器人销量占比达47%,也是四大家族基本盘。原因在于四大家族起家于汽车工业时代,汽车工业反哺机器人技术形成迭代,在相关行业对于机器人速度、载重、运动轨迹精度等方面要求较高,内资品牌产品与客户要求仍有差距,汽车主机厂对于安全性要求极高,客户粘性较强等因素下,传统汽车主机厂机器人国产化较为困难。然而,机会在于锂电与汽车融合趋势,国产品牌凭借在新能源领域积累,有望通过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推进国产化进程。近年来新能源为工业机器人增速最快下游,国产品牌凭借技术匹配、价格及交付等优势,在相关领域份额较高。

  2019-2022年我国应用于非汽车行业的机器人销量占比从68%提升至74%,其中锂电池、光伏发展最快,2019-2022年销量复合增速分别为60%/51%,相比之下,汽车用机器人销量复合增速仅为16%。在新能源初具优势基础上,国产品牌正向传统3C、汽车等领域加速渗透,由于传统领域市场大,国产品牌份额低,份额突破即带来较大增量。

  (3)焊接:焊接、装配与拆卸国产化率较低,关注凯尔达、埃斯顿。从应用场景看,2021年按照国产化率从低到高排序分别为:装配及拆卸17%、洁净室24%、焊接34%、搬运与上下料40%、涂层与封胶41%、加工46%。值得一提的是,焊接机器人国产化率相对较低,凯尔达专注于焊接机器人业务,埃斯顿通过收购CLOOS补齐国内厚板焊接短板,未来有望在相关领域国产化取得突破。

  指南车南京智能制造培训基地是国内的智能制造中心,由德国乃至欧洲最大的应用科学研究机构弗劳恩霍夫协会的专业团队支撑和倾力打造,配有国际先进的智能制造设备。

  基地配备有国际先进的智能制造设备,其中包含协作机器人、scara 机器人、Delta 机器人、六轴机器人,UR、ABB、KUKA、FANUC、YASKAWA、埃斯顿等品牌。另有多条智能制造生产线生产线以及数字孪生,总占地面积3000多平。



上一篇:智能机器人产业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下一篇:202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发展现状及市场发展潜力预测报告